一、佛教的涵義
佛教是對神明的信仰與崇敬,是對宇宙存在的解釋,包括對信仰、佛經、儀式的遵從。佛教在人類歷史發展中與文化難解難分,他的起源與發展過程是一種更為高級而復雜的精神文化過程,給人類提供了一整套生活方式。
從廣義上講,佛教就是一部人類文化史,是社會文化現象,是社會的自我意識,是人的自我意識,是人本質的外在表現。
二、什么是佛教文化?
佛教本身是一種以信仰為核心的文化,同時又是整個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他在適應人類社會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特有信仰、感情和與此種信仰相適應的佛教理論體系,有嚴格的儀式,相對固定的活動場所,嚴密組織和制度,所以佛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
佛教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各種思想文化,與政治、哲學、法律、文學、詩歌、建筑、繪畫、雕塑、音樂、道德等意識形式相互滲透、相互包容,逐步形成屬于自己的文化體系。
三、佛教文化的普世化表達
佛教文化是一種信仰,他指導人們的思想道德,不容易做壞事,容易滿足,容易感恩 ,容易平靜,也會使人更加自信,自尊。
現如今隨著物質的發展,人們私欲的不斷膨脹,在精神生活層面上不容樂觀,甚至出現一定程度上的精神危機,而信仰的缺失就是精神危機的主要緣由之一。
傳統意義上的佛教文化,受其特定儀軌等因素影響,與普通大眾的理解之間存在差距,某種程度上也制約了佛教文化的普世化傳播,特別是在佛教旅游層面,越來越多的佛教文化旅游項目,都主動從廟堂上走下來,用更加靈活的形式親近大眾,不僅是新時代下“人間佛教”的踐行,更是對佛教文化本質的回歸。
我們在“漢中小南海佛教文化旅游區”的規劃設計工作中,有幸與寺廟、景區業主在此方面達成共識,探索用創新手段來呈現佛教文化主題。截止2014年3月,所設計內容已經陸續開工建設。
我們以漢中·小南海佛教文化為出發點,通過活化解讀其佛教文化內涵,以情節化、故事化的手段豐富游覽感受、以嚴謹的佛教儀式滿足朝覲的需求,通過情景化體驗設計表現佛教主題的旅游產品,以現代藝術的形式,普世化的表達佛教文化,讓普通大眾在游覽體驗過程中,潛移默化的獲得對佛教文化的認知。
(一)總體思路
休閑時代的佛教旅游,不是一味燒香朝覲的全盤復古,也不是全部商業休閑化,既不走文化主題公園的老路,也不脫離實際做單純的景觀欣賞,而是發展集觀光、朝覲、休閑、法物流通、論壇、修療度假于一體的主題型體驗式復合佛教旅游。
1、佛教道場功能的空間強化;
小南海旅游區以佛教文化為核心主題,突出強化佛教道場的特定職能。
從“入口-小南海寺廟”軸線明確以打造成為體現觀音文化的佛教道場結構實現空間規劃,圍繞“朝覲+游覽”的產品功能,以新穎手段凸顯小南海佛教文化的核心內涵,以情節化、故事化的手段豐富軸線游覽感受,以嚴謹的佛教儀軌滿足朝覲需要。
2、佛教文化的情景化體驗設計;
方案通過情景化體驗設計的方式來表現佛教文化主題產品,以現代方式、手段、視角表現佛教文化,讓普通大眾在游覽體驗過程中,能夠更加容易的獲得認知。
秉承“知佛、尊佛、禮佛、拜佛”的漸進主題。從入口到寺廟,以道場氛圍的營造為統籌,通過對佛教文化的深度挖掘,形成若干由小南海觀音文化衍生而成的、有著充分參與性、體驗性的、循序漸進的產品組合,形成對佛教文化、觀音信仰的“知”、“感”、“悟”、“拜”。
以佛教文化理念設計生活化休閑產品。佛教來源于生活,其中諸多的養生、休閑、靜心的理念代表了一種生活態度,諸多對佛教理念有著強烈認同感的居士、俗家都有著在此與菩薩“親密接觸”的需求,只有真正在此做一段時間的停留,才能有機會靜心品味佛教文化的真諦。
以現代科技手段表現的佛教文化內涵。在尊重佛教旅游的嚴肅性的基礎上,將觀音大慈大悲精神與香客、游客信仰建立起互動性聯系,通過現代科技手段予以形象化的表現,打造出現代社會之中全新的禮佛、拜佛、尊佛的新模式,成為本項目的核心產品,以及對佛教文化的全新闡釋。
3、佛教文化與旅游經濟和諧共贏;
佛教文化與旅游經濟共生共存,佛教文化脫離了旅游經濟的支持缺少了持續發展的土壤,旅游經濟更是由佛教文化而繁榮,兩者既和諧又矛盾。佛教文化與旅游經濟是一個遞進的關系,只有在深度理解佛教文化基礎上生成的產品才能的體現出文化的價值,只有具備了文化價值的產品才可能有經濟價值。
因此,要實現佛教文化與旅游經濟的雙贏,必須從產品設計的角度入手,深刻挖掘佛教文化的思想本質,只有在設計出文化到位的產品的基礎上,才能將產品的表現形式與經濟掛鉤,實現市場對產品的認同。
(二)總體定位
(三)布局結構
在項目空間格局中,秉承“知佛、尊佛、禮佛、拜佛”的漸進主題。
(四)功能分區
一軸:觀音朝覲軸;
兩心:蓮花廣場、水上觀音;
七區:
佛緣入口區、大千風情區、佛學體驗區、峽谷修行區、南海叢林區、忉利天宮區、娑羅塔林區;
(一)佛緣入口區(景區主入口)
佛緣入口區由”袈裟大門、如意橋、文化景觀標志”等功能節點構成,是引導游客進入佛教主題景區的形象展示區域。
1、袈裟大門
主入口大門取“袈裟籠罩佛門之地”的意向,以一件飄逸的袈裟在入口上空飄揚為整體造型。袈裟中間是鏤空的“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大字,在陽光照射下投影出虛實的光影效果。
袈裟下的大串佛珠起到支撐作用,利用磨砂玻璃技術制作,佛珠內部嵌入手繪彩色佛像和觀音畫像,夜晚發光。
2、如意橋
橋長49米,寬為9.9米,代表吉祥如意、久而長遠。造型同手持如意,又名普渡橋,寓意“普渡眾生”,過橋即脫離凡間苦海,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二)停車場、游客接待中心
1、停車場
停車場依照現場地形分層布置,地面鋪裝生態石板,縫隙植草。停車場總面積約9400平方米,可停放30輛大巴及300輛小型車。
2、游客接待中心
游客接待中心位于生態停車場中部,依地形錯落有致,建筑形式將傳統宗教古建與現代造型元素相結合,既保持了宗教建筑的識別特征又融入了時尚輕快的時代特點。
(三)蓮花廣場
蓮花廣場區由“山門牌坊、大千風情苑、蓮花廣場、法輪水車、天王殿”組成。
1、山門牌坊
山門牌坊由并列的三座門組成,象征【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
傳統牌坊搭配門廊式檢票入口,實現雙重框景的視線效果。
2、大千風情苑
大千風情苑位于山門與蓮花廣場之間,周邊環繞河流,主要功能為入口商業服務。
街道兩邊為一層、局部兩層的休閑業態商鋪,提供游客香客請購禮佛物品及餐飲休憩等功能。
灰磚青瓦的建筑與山林環境相融合形成低調而不浮躁的環境氛圍,蓮花造型的花壇兼具休閑座椅功能。
3、蓮花廣場
蓮花廣場整體為蓮花造型水池,池中種植觀賞紅蓮,并做放生池之用。
觀音凈瓶中有清澈的水從中源源不斷流出,懸空造型營造觀音菩薩法力無邊的視覺幻象(水柱中暗藏透明支撐物),凈瓶長度為6米,水流高度9.9米。
4、法輪水車
依托現狀瀑布流水建造的法輪水車,造型取自佛教法器法輪,經抽象變形后與本土農耕水車結合,寓意法輪長轉,佛法常在。
法輪,為佛法的代表性標志。在古印度,“輪”既是一種農具,也是一種兵器,佛教借用“輪”來比喻佛法無邊,具有摧邪顯正的作用。
(四)水上觀音區
水上觀音區位于攔水壩形成的湖面上,由水上觀音、蓮花廊道祈福區、休閑景觀區、觀景木棧道、水上碼頭構成。
游客通過蓮花棧橋步行到觀音像下祈福、許愿,返回沿兩側木棧道,前行至小南海寺廟,也可以通過游船碼頭乘船到達,寓意慈航普度,重登彼岸。
在這里游客感受觀世音菩薩的智慧、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的故事。
水上觀音蓮花花瓣底座,通過一條寬為4米的蓮花廊道與大壩相連接,觀音像底部配置有造霧和燈光系統。
(五)大佛洞區
架空于道路上方二層平臺作為大佛洞外側區域廣場,游客可以在這里休閑與觀景,靠近山體部分為單邊街道,提供給游客請購禮佛物品及管理服務。
1、大佛洞二層平臺
大佛洞區二層架空平臺為錯層設計。主要由休閑觀景祈福區與休閑商業區。
整體色調以紅黃為主,傳統蓮花造型的地臺上是線描浮雕形式的佛像,與玻璃混搭制造出虛實結合的意境。傳統的飛檐斗拱與休閑座椅結合,其上石刻講述著大佛洞的歷史與佛教文化。
簡約通透的透明鋼化玻璃觀景平臺給人以融入自然的禪意。
2、大佛洞入口
大佛洞入口是黃色蓮花造型鋪裝的廣場,兩側崖壁上篆刻著佛教主題的壁畫,佛洞正中為金碧輝煌的藥師如來佛像,給人以高大尊嚴的氣勢。背景崖壁上由點狀陣列分布的9999尊琉璃佛構成,佛像兩側是進入大佛洞的通道。
3、大佛洞內景
主體藥師如來佛像用燈光勾勒出佛像輪廓的光環被賦予【佛門】含義,佛門的光環在黑暗中營造出佛教的神秘氛圍,讓人肅然起敬。
兩側分布的是直通洞頂的四尊菩薩石像,采用與洞內崖壁相近的色調與材質制作,與崖壁融為一體。9999尊琉璃佛像通過內嵌的燈光呈現出萬丈佛光的震撼效果。
大佛洞深處完全黑暗的區域采用幻影成像的技術投射出的佛祖講經的場景,表現經書中描述的“忉利天宮”中迷幻畫面,讓人感悟佛法,洗滌心靈。
大佛洞節點現已開工建設(拍攝于2014年6月)。
注:本項目位于陜西省漢中市南鄭縣。版權所有 北京望天樹旅游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0 - 2013 備案號: 京ICP備18030669號-1
客服熱線:010-80440988 電子郵箱:office@iskytree.com